(13) 在阳明这幅存有链条之中,从最粗者直到至灵至明者均是一气之生化流行。
(81)《坛经校释(三○)》,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58页。用其光则其朴自成,是以神器独化于玄冥之境而源流深长也。

境界是人的生命的自由,生命的价值在于自由,生命的意义在于逍遥游。(68)孔夫子是位圣人吗?为什么这样多才多艺?子贡回答说:这本是上天让他成为圣人,而且他多才多艺。《世说新语》载:顾长康(恺之)啖甘蔗,先食尾。(69)《传习录》卷三,《王阳明全集》,世界书局1936年版,第76页。是开放包容、发展繁荣的和达力。
由环与物两生活境界的各具其性命,而超拔为和合意义世界的生活境界。(41)《沈焕传附舒璘传》,《宋史》卷四一○,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2339页。在这一点上,严复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嵇康明确将自然与人为的东西区分开:且又律吕分四时之气耳,时至而气动,律应而灰移,皆自然相待,不假人以为用也。一般所谓的非自然有为其实正是大自然和大无为:所谓非自然者,乃大自然也。《淮南子》中非人为非造作的自然,一则表现为非用智、非用行、非用为和非用求。大概只是在无造作上,自然与佛佛土有某种可比性。
王弼注解《老子》第15章说的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和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则以夫晦以理,物则得明。道本自然,则道有所待。

我既不能生物,物亦不能生我,则我自然矣。所谓实体的自然,就是我们现在一般所说的自然界、大自然、物的世界、物理世界的意义,它是自然科学也是技术科学所面对的一切对象和现象等。河上公云:道性自然,无所法也。范缜的自然偶然论同王充、郭象等的思想有类似性。
⑨高平叔编《蔡元培全集》(第1卷),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179页。在《正法华经》中,竺法护用自然去指诸法实相:如来皆了诸法所由,从何所来,诸法自然,分别法貌,众相根本,知法自然。凡其所当然者,皆其自然之不可违者也。(朱熹:《答陈安卿》,同上书,第2737)按照朱子的解释,天理的自然,是通贯理和事两个方面说的。
命回答说:既谓之命,奈何有制之者邪?朕直而推之,曲而任之。范缜承认事物有时间上的长短,迅速产生的事物迅速失去(如飘骤),逐渐产生的事物逐渐失去(如动植)。

围绕神灭与不灭,在同萧子良的论辩中,范缜通过设问自答的方式,来证明人的神随着人的形体的死亡而一同消失,天地间根本没有什么独立不灭的神或灵魂存在,也根本没有什么前世今生的因果报应。(50) 受佛教空无自性等观念的影响,在道教中也出现了将自然和道理解为空和无自性的情况。
按照《慎子》说的是以任自然者久,得其常者济,任自然就能够长久。在前者中,万物自成的自然,则是同道和圣人的无为联系在一起。如《庄子注·知北游》说:谁得先物者乎哉……吾以自然为先之,而自然即物之自尔耳……明物之自然,非有使然也。不同于此,为了保持道的本体地位,避免对它的弱化,唐玄宗运用妙本概念,将虚无自然都统一到道之中。现在没有比现实实体的自然更让人习以为常了⑤,而这种意义上的中国的自然主要是在清末东西方自然概念的融合中形成并充分发展起来的。《道教义枢》借助佛教的无自性解释自然,并把自然的无自性作为没有作者的前提。
相反,在融合中,自然又被认为是同因缘和因果报应统一的。为了推动以认识自然和运用自然为中心的科学和技术(被认为是中国富强的强大力量和改变人们物质生活的最有效方式)在中国的发展,近代中国的先知们普遍主张人们要从书本中解放出来,直接去面对自然界大自然寻求真知。
(74)僧愍:《戎华论折顾道士夷夏论》,《弘明集校笺》(卷7),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第397-398页。《世说新语·文学》中的一个记载,同范缜和萧子良争论人生是偶然还是必然的问题类似:殷中军问:‘自然无心于禀受,何以正善人少,恶人多?诸人莫有言者。
《黄帝四经·十六经》中将形和事的自定自施同我的愉静和无为相对应:形恒自定,是我愈静。(58)王廷相:《王廷相集》(3),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767页。
如朱世卿强调一切都是自然的,没有什么因果报应:殊形异虑,委积充盈,静动合散,自生自灭。既因他有,即是无常……道是智慧灵和之号,用智不及无智,有形不及无形,道是有义,不及自然之无义也。(39)吴筠:《宗玄先生文集》卷中《形神可固论》,《中华道藏》第26册,第48页。(85)其中用作非人为这种意义的自然,一是《庄子·秋水》:以趣观之,因其所然而然之,则万物莫不然。
凡此数者,自然之验,变化之常也。(100)再看一下孙绰的说法。
(105)功夫达到了,人们就能得心应手,不假修为:圣人太极之全体,一动一静,无适而非中正仁义之极,盖不假修为而自然也。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万物为什么会出现和如此,既不取决于外在力量,也不取决于自身。一是道家、道教也受到了佛教的影响,借用佛教的词汇去理解和说明自然,为它赋予无自性的意义。
莫适为天,谁主役物乎?故物各自生而无所出焉,此天道也。他所说的无情是指人之不以好恶内伤其身,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也。老子的辅万物之自然的说法,在《子华子·晏子》中得到了直接传承:于传有之,循道理之数,而以辅万物之自然,六合不足均也。(88)按照这里的说法,天地、日月、星辰、阴阳四时、雨露等的活动,都是它们自身的作用,没有造物主和主使者。
(63)根据《后汉书·李固传》(卷六十三)的说法,自然之数是指物极必反的道理:夫穷高则危,大满则溢,月盈则缺,日中则移。(41)自然的无为之性,又是自缘无生。
很明显,这两个例子中的自然都是对物而言,它是属于物的活动方式。当然者,正就事而直言其理。
(76)吉藏:《三论玄义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19-20页。《文子·下德》篇强调至人要实现好的治理,他要遵循的自然之道具体是指虚无寂寞,不见可欲,心与神处,形与性调,静而体德,动而理通。